|
与每个源关联
与源一关联:
当看不清时, 原因可能是人的眼睛的问题, 也可能是看的物隐藏起来, 或者太复杂, 太抽象, 太大, 太小等. 所以当”看不清”发生时, 原因可能不只是主体”人”的问题. 客体可能需要进行某种改变.
源一: 象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盲人摸象, 每个人摸到了不同的位置, 大家彼此不同意, 结果是: 几个盲人不识象. 需求: 盲人需要识象 方法: 帮助盲人扩大行动范围, 他们能摸到象的各个位置 工具: 梯子, 脚手架, 吊车等 |
与源二关联:
如果”学习与创新规律”太复杂, 我们需要”横看”, “侧看”, “远看”, “近看”, “离开一定距离看”, “” 一个表格: 横看是记录, 纵看是一个属性. 一个记录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和创新事件, 属性是所涉及到的全部维度.
身在此中看: 是自己亲身实践, 亲身体验. 是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看. 但是如果不进行”抽象”, 可能很难看出规律.
有时我们需要”离开庐山”, 站在一定的高度和远度, 才能看清. 我们还可以近看, 远看, 离非常远的看: 使用Analogy, 即使是远看, 我们也能看清, 因为我们借用” Analogy” 将远的东西拉近了. 将”不熟悉的事情”与”熟悉的事情建立了联系”, 将”抽象的事情”转换为”具体的事情”, 将”枯燥的事情”转换为”生动有趣的事情”.
源二: 山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横看成岭侧成峰, 远近高低各不同, 不识庐山真面目, 只缘身在此山中. 结果是: 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需求: 人需要识庐山真面目 方法: 在山外看山, 站得足够高, 足够远, 改变看的方位 工具: 塔楼, 直升飞机等 改变的关键条件: 扩大了人的行动范围, 改变了看的位置 |
与源三关联:
如果有足够的时间, 并且我们的能力足够强, 我们当然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个城市. 然而, 当时间不充足的时候, 当我们的能力非常有限时, 我们希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帮助.
城市<ANA> 学习-创新规律, 那么, 这座城市长得什么样? 能看见吗? 有地图吗?
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场景, 把人类所知道的知识转换成一个地球(地理和物理的空间), 针对其中的某个城市(某个领域), 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其中, 如果有地图, 如果有朋友做向导, 如果我够勤快, 多走, 多看, 多与人交谈, 我会更快的熟悉这个城市, 在这个城市中游刃有余的生活.
地图和书籍等是人们的观察, 理解, 和记录, 有时观察, 理解, 和记录可能并不准确, 你亲自的生活和体验可能更准确. 地球上的环境, 人等因素是不断变化的, 重新体会, 观察, 和理解是必要的.
源三: 城市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 不识路, 不识各种场所, 不识风土人情等 需求: 人需要识这个城市 方法: 利用各种导航系统, 传媒, 朋友的介绍, 和无数次的亲身经历 工具: 路标, 传统地图, 电子地图, 游记, 博物馆, 和熟悉这个城市的朋友 改变的关键条件: 人行动的向导, 别人的记录, 人的亲身经历 |
与源四关联
地球是球体, 这似乎是一个听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实, 但是在人类发现了地球是球体以前, 这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.
今天我们之所以不觉得抽象, 是因为现代的高科技让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照片(从远离地球的太空中拍摄的照片); 是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个事实, 并且有地球仪.
学习与创新的许多规律也许并不深奥和复杂, 只不过真正理解的人有限, 而理解的人又不擅长于将抽象的东西, 用类比等方式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, 建立一个(一系列)可见的模型.
另外一个原因,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实践, 和绘图, 所以我们不知道”这个地球”的样子.
源四: 地球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小孩子不知道地球是球体, 在他们看来地球是平的 需求: 小孩子需要认识: 地球是球体 方法: 做宇宙飞船到太空中, 看地球是球体(不太现实). 科学馆里的模拟, 电影, 地球仪等是现实的方法.用哥伦布当年难以劝服水手们和他一同探险的故事: 水手们以为地是平的, 他们担心走的太远会掉出去. 工具: 宇宙飞船, 虚拟模型, 电影, 地球仪, 记载故事的媒体, 天文望远镜 改变的关键条件: 人相对地球的空间位置的变, 或者地球被转换成足够小的模型, 或者小孩子有一个具体的故事做参照: 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类似的错误观念. |
与源五关联:
如果我们能将信息在电脑中流通和改变的过程用物理模型来表达,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人脑中信息的流动和转换用类似的方式来表达.
人脑固然比电脑复杂, 个体差异大,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通用的规律可以用模型来表达.
源五: 电脑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学生们不能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输入电脑, 经过处理器, 内存, 存储到硬盘上. 需求: 学生们需要识电脑如何处理信息 方法: 老师设计一个虚拟的物理模型, 让学生可以在模型上移动信息. 学生们通过移动信息, 触摸到了, 看见了, 和理解了这个过程. 工具: 物理模型. 这种模型能将抽象的事物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. 这需要一个类比设计的过程 改变的关键条件: 信息的流动和处理从抽象的, 不可见的, 变成了具体的, 可见的. |
与源六关联:
如果了解电脑的目的是为了设计电脑, 那么, 也许只有少数人才需要了解. 了解全球变暖就不同了, 这是与每个人直接相关的问题. 因为每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或多或少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.
而了解”学习与创新规律”就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. 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, 影响到他们的任何一项学习和创新任务.
如果某个人将自己的实践记录, 得出的某些结论与他人共享, 那么, 他不仅是在帮助他自己, 同时也是在帮助别人.
全球变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, 学习与创新更加复杂, 但是, 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条件, 跨越和浓缩时空, 将一些规律用数字化模型来表达. 加上我们利用拟人化的Fantasy, 将抽象和枯燥的规律转换为具体和生动的规律, 用户应能: 更容易, 更享受, 更投入的学习和应用这些规律.
源六: 全球变暖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全球变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想方设法帮助人们理解全球变暖的过程, 和带来的后果. 需求: 人需要理解全球变暖的过程和带来的后果 方法: 将全球变暖涉及到的物理过程, 化学过程等用拟人化的方式, 转换成Fantasy 故事, 使得这个过程变得具体, 可视化强. 将全球变暖的后果用动画浓缩: 人们可以看到地球的不同部位如何被淹没. 工具: 电脑虚拟模型, 拟人化故事(类比设计的一种) 改变的关键条件: 变抽象为具体; 将物的相互作用投射到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|
与源七关联:
当信息在物理和电子世界中传输时, 人们应用各种编码.
对”学习和创新”规律, 我们应该进行何种的编码? 采用什么样的多模式结合, 如何考虑学生的解码能力, 和如何运用”类比”, 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. 从而促进信息传递的质量, 远度, 和速度.
在设计这个辅助系统时, 如何激发想象力, 融入多种专业技能.
源七: 电报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人们发明电报 需求: 人们需要发明电报 方法: 科学家们用艺术家的想象力加上工程师的设计; 用特殊的编码 工具: 已有电技术的成熟, 想象力, 工程设计, 编码技术 改变的关键条件: 文字信号转变成电子信号, 想象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结合 |
与源八关联:
源八: DNA | ![]() |
![]() |
源的故事: 人们发现DNA结构 需求: 人们需要发现DNA结构 方法: 借助X-ray照片, 构建了虚拟的DNA模型, 进行类比推理: 大多数的生物体成对出现, 团队合作 工具: X-ray, 虚拟模型, 类比设计 改变的关键条件: 看不见的变成可见的, 对关键结构的正确假设, 团队智慧的碰撞与互补 |
与源八关联: